Skip to main content

21 我们都需要一点“刺激”

课程有效期:课程有效期:永久

课程简介
课程章节
【我们都需要一点“刺激”来自林肯的思考】
  少年林肯的老家在肯塔基州哈丁县的一个农场,由于家里很穷,穷人的孩子早当家,林肯家的孩子们都要干农活儿。大多数时候,林肯负责在前面牵着马,他的兄弟则负责在后面扶犁,但他们家的这匹马特别懒,走路慢慢吞吞,还时不时地停下来歇息一会儿。不过也有特殊的时候,这匹马有时会突然健步如飞,这让小林肯觉得特别奇怪。
  有一次,小林肯看到马的**上叮着一只巨大的马蝇,他立刻上前把这只马蝇打落了。这个举动让他的兄弟十分不满,责怪说:“你干吗要把它打下来,正是因为这只马蝇,才让咱们家的马走得飞快啊。”是的,没有马蝇的叮咬,马儿又慢慢腾腾,消极怠工;而刚刚正是因为有马蝇叮着,马儿不敢放松,才健步如飞。这就是林肯总结出来的马蝇效应。
  马蝇效应是组织里的激励因素,管理者只要能找到合适的激励因素,就可以让有能力的人发挥潜力,努力工作,排除万难,克服熵增做功。马蝇效应之所以会产生效用,主要有两个原因。
  第一,任何生物都是趋利避害的。对于一匹马来说,当它感受到被马蝇叮咬的疼痛感之后,就刺激它展现出动物的本能,设法通过奔跑来摆脱这种突如其来的痛苦;同样,对于更聪明的人类来说,每当痛苦产生时,为了摆脱痛苦,人们也会为了极力避免“疼痛”而设法行动起来,有了克服熵增的心理动力。
  第二,明确的目标能激励人们更好地投入工作。比如马儿的目标就很明确:摆脱疼痛。为了摆脱疼痛的感觉(动机),它会精神抖擞地向前走动,从而在客观上加速了在田里耕地的“行动”。我们讲过行动原理模型B=MAT,马蝇效应通过制造目标,即摆脱痛苦来形成M(Motivation动机)。正因为动机产生了,且存在能力A——马儿有足够的力气拉着犁往前走和触发T——马儿被马蝇叮上的一瞬间,才会有行动B加速向前走的形成。
  所以,无论是对于组织还是对于个人,这只马蝇就犹如一个挥舞着鞭子让你赶紧行动起来、开始做功的使者,而马蝇效应则正是可以帮助组织、团队或者个人打破平衡态,走向负熵的一种有效的方法。
  除了马蝇效应,你可能还听说过“鲶鱼效应”。鲶鱼效应是什么呢?它指的是鲶鱼在搅动其他鱼类生存环境的同时,也激活了这些原本死气沉沉的鱼儿,它是一种企业管理者激发员工活力的手段。
  鲶鱼效应的典故出自挪威。相传挪威人喜爱吃沙丁鱼,而活的沙丁鱼味道自然更加鲜美,所以在鱼市上的**也会更高。挪威的渔夫为了把活的沙丁鱼从海上带回港口送到市场,从来就没有少下功夫。但尽管如此,绝大多数的沙丁鱼依然会在半路上由于窒息而死。
  后来,有人发现,倘若在满满一筐沙丁鱼里放入一条鲶鱼,这条鲶鱼作为沙丁鱼的天敌,会在沙丁鱼群里左突右冲,捕食沙丁鱼。沙丁鱼们见到鲶鱼便四处东躲**地活动了起来,如此一来,反而解决了缺氧的问题,结果沙丁鱼顺利地活着抵达了市场,这就是鲶鱼效应的由来。
 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日本,日本北海道盛产鳗鱼,烤鳗鱼饭是北海道著名的美味,不过鳗鱼十分脆弱,离开大海后,不出12小时就会死亡。但有一个老渔民总是可以捕捞到活蹦乱跳的鳗鱼,而活鳗鱼的**是死鳗鱼的一倍不止,这就让这位老渔民赚得盆满钵满。
  后来有人发现了老渔民的秘密,那就是在整个鳗鱼的捕捞仓里扔几条狗鱼,狗鱼和鳗鱼势如水火,几条狗鱼在整仓鳗鱼的**下上蹿下跳,同时也激活了鳗鱼本来的活力。日本人称之为“狗鱼效应”,其实和“鲶鱼效应”并无二致。
  从组织的角度来看,如果一个平衡态里突然多了“一条鲶鱼”或者“几条狗鱼”,那么其他人也会因为这股新生力量的注入而心生压力,这样反而激起了组织的活力,激发了员工做事的积极性。
  看到这里,你可能会问,那马蝇效应、鲶鱼效应或狗鱼效应又有什么异同呢?虽然最终都能产生激活潜能的效果,但是在我看来,鲶鱼效应或狗鱼效应都是马蝇效应的一个子集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
  前面我们说了,马蝇效应所产生的是一种动力,而动力可以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。
  内部动力主要是指一个人由内而外产生的一种原动力。比如生活黑客赛斯想要外包意志力;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无法接受平庸,进步得稍稍慢一点儿就会感到痛苦。还有很多***都是工作狂,他们内在的力量呼唤着他们做功,比如苹果公司CEO库克每天3点45分起床,4点半给员工发邮件,5点去健身房;前百度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陆奇起得更早,每天3点起床,然后跑步5公里,接着持续工作到晚上10点;而股神巴菲特尽管没听说他早起,但他是每天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的。
  而外部动力则是别人施加在自己身上的一种力量。比如完不成业绩就只能卷铺盖走人;公司实行271法则,前20%的人可以拿到大额年终奖,末尾的10%则一分钱都拿不到;等等。
  马蝇效应中的“马蝇”,可以是精神层面的一种执念,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。比如此生一定要出人头地,留下点儿什么东西;又或者希望“世界因我而不同”。同时,“马蝇”也可以是受到外部刺激而产生的行动变化。所以,马蝇效应产生的动力机制既涵盖了内部动力,也包括了组织和团队中的外部动力。而鲶鱼效应只是因为一条搅局的“鲶鱼”而带来扰动,虽然也能对原来的“沙丁鱼群”产生积极的影响,但它终归还是外部刺激带来的变化。
  因此,鲶鱼效应或狗鱼效应属于马蝇效应,马蝇效应包含了鲶鱼效应或狗鱼效应。
  【为自己构建“马蝇”】
  作为个人,我们要如何来构建自己的“马蝇”,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呢?这就要结合马蝇效应发挥效用的两大原因——趋利避害、明确目标来加以构建。
  第一,趋利避害。人都是有拖延情绪的,而且大多非常短视。就算我们当下决定周六一定要早起,去小区里做30分钟的晨跑,但真的到了周六早上7点,别说晨跑,就连准时起床都未必能做到,这该怎么办呢?
  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向生活黑客赛斯学习,但不是找人打自己耳光,而是找到一个值得信赖的伙伴,然后给对方发一个100元的微信红包,接着和对方说:“我周六早上8点以前,如果不把慢跑30分钟以上的跑步记录截图发给你,这100元你就别还我了。”当然,详细的数额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做调整,原则是让自己感到“疼痛”为宜。
  这个方法和我们在损失厌恶原理那一章里讲到的方法有点儿类似,其核心要义是把一只“马蝇”叮咬在自己身上,只有做到了特定行动,马蝇的叮咬才能解脱。
  第二,明确目标。一些长期的行动要比周末跑一次晨跑复杂得多,这时候就要给自己设定一个KPI或者OKR。
  KPI(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)通常是企业里衡量部门或个人绩效的一项指标。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也可以使用KPI这项指标把自己的行动量化,如果你再花点儿力气,把它们记录在一个Excel表格中,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了。
  比如,根据出版公司的要求,我撰写这本书稿的时间十分紧凑,而我又只有周末的时间可以用来写作。经过任务的拆解,我给自己设定的KPI为每个周末要完成1万字,即周六和周日分别完成5000字,再拆得细一点儿就是周六早上2000字、下午2000字、晚上1000字,周日也一样。
  但有时我还要陪伴家人,带儿子去图书馆看书,或者和爱人去逛超市,假如这段时间被占用了,那我就必须利用下一段时间把目标缺失的部分补回来,否则KPI未完成的紧迫感会让我芒刺在背、如坐针毡。
  你看,通过给自己设定KPI,是不是就仿佛在自己的精神上放了一只马蝇,持续地叮着自己,逼迫自己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呢?
  不过有时候,我们的目标可能只是一个方向,在这个方向上并没有非常具体的细节可以监控,这时又该怎么办?在这种只有方向、具体内容不明确的时候,另一只叫作OKR的马蝇就能帮上你的忙。
  OKR(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),中文翻译为目标与关键成果法,它是由英特尔创始人安迪·格鲁夫发明,在谷歌、脸书和领英被发扬光大的一套技术工具。OKR的具体实施方法并不复杂,你可以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以一个目标方向为指引,配以3—4个关键结果来帮助目标的实现。
  这样说可能有些抽象,让我们来举个例子。
  有些人在工作3—5年后进入了职业瓶颈期,发现自己的知识结构存在盲区或者本身的人脉不够宽广,因此就萌生了进一步深造、认识更多高知同学的念头,也就是**。不过,**仅仅是一个方向,许多有**念头的人总是嘴上说说、心里想想,但很难去践行。所以这个时候就可以使用OKR来把想法落地。
  【目标:今年完成**】
  KR1——关键结果1:报考一个**辅导班。
  KR2——关键结果2:每周保持出勤。
  KR3——关键结果3:和辅导班中的积极分子结成盟友,彼此激励。
  由于从来没有上过**辅导班,所以具体的情况并不明朗,所以第一个O也就只能先设定到这里了。而等到进了**辅导班,接触了更多的细节,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,就可以继续来定第二个O。
  【目标:考上211院校研究生】
  KR1——关键结果1:每周完成各科目1份真题考卷。
  KR2——关键结果2:每天完成背诵15个**英语单词。
  KR3——关键结果3:在模拟考试中进入前20%。
  等到全国联考越来越临近了,自己对自身的水平也有所了解了,就可以给自己制订KPI了,比如几门学科分别应该考到多少分,做题的策略以及考试中时间使用的策略,等等。
  无论你使用的是有明确细节指标的KPI,又或者是走一段规划一段的OKR,这两个工具都能帮助你构建起精神世界里的“马蝇”。让这只“马蝇”持续地给你动力,让你日拱一卒,持续做功吧!

—— ·   课程简介   · ——
课程时长:
13分23秒
有效期:
永久
【我们都需要一点“刺激”来自林肯的思考】
  少年林肯的老家在肯塔基州哈丁县的一个农场,由于家里很穷,穷人的孩子早当家,林肯家的孩子们都要干农活儿。大多数时候,林肯负责在前面牵着马,他的兄弟则负责在后面扶犁,但他们家的这匹马特别懒,走路慢慢吞吞,还时不时地停下来歇息一会儿。不过也有特殊的时候,这匹马有时会突然健步如飞,这让小林肯觉得特别奇怪。
  有一次,小林肯看到马的**上叮着一只巨大的马蝇,他立刻上前把这只马蝇打落了。这个举动让他的兄弟十分不满,责怪说:“你干吗要把它打下来,正是因为这只马蝇,才让咱们家的马走得飞快啊。”是的,没有马蝇的叮咬,马儿又慢慢腾腾,消极怠工;而刚刚正是因为有马蝇叮着,马儿不敢放松,才健步如飞。这就是林肯总结出来的马蝇效应。
  马蝇效应是组织里的激励因素,管理者只要能找到合适的激励因素,就可以让有能力的人发挥潜力,努力工作,排除万难,克服熵增做功。马蝇效应之所以会产生效用,主要有两个原因。
  第一,任何生物都是趋利避害的。对于一匹马来说,当它感受到被马蝇叮咬的疼痛感之后,就刺激它展现出动物的本能,设法通过奔跑来摆脱这种突如其来的痛苦;同样,对于更聪明的人类来说,每当痛苦产生时,为了摆脱痛苦,人们也会为了极力避免“疼痛”而设法行动起来,有了克服熵增的心理动力。
  第二,明确的目标能激励人们更好地投入工作。比如马儿的目标就很明确:摆脱疼痛。为了摆脱疼痛的感觉(动机),它会精神抖擞地向前走动,从而在客观上加速了在田里耕地的“行动”。我们讲过行动原理模型B=MAT,马蝇效应通过制造目标,即摆脱痛苦来形成M(Motivation动机)。正因为动机产生了,且存在能力A——马儿有足够的力气拉着犁往前走和触发T——马儿被马蝇叮上的一瞬间,才会有行动B加速向前走的形成。
  所以,无论是对于组织还是对于个人,这只马蝇就犹如一个挥舞着鞭子让你赶紧行动起来、开始做功的使者,而马蝇效应则正是可以帮助组织、团队或者个人打破平衡态,走向负熵的一种有效的方法。
  除了马蝇效应,你可能还听说过“鲶鱼效应”。鲶鱼效应是什么呢?它指的是鲶鱼在搅动其他鱼类生存环境的同时,也激活了这些原本死气沉沉的鱼儿,它是一种企业管理者激发员工活力的手段。
  鲶鱼效应的典故出自挪威。相传挪威人喜爱吃沙丁鱼,而活的沙丁鱼味道自然更加鲜美,所以在鱼市上的**也会更高。挪威的渔夫为了把活的沙丁鱼从海上带回港口送到市场,从来就没有少下功夫。但尽管如此,绝大多数的沙丁鱼依然会在半路上由于窒息而死。
  后来,有人发现,倘若在满满一筐沙丁鱼里放入一条鲶鱼,这条鲶鱼作为沙丁鱼的天敌,会在沙丁鱼群里左突右冲,捕食沙丁鱼。沙丁鱼们见到鲶鱼便四处东躲**地活动了起来,如此一来,反而解决了缺氧的问题,结果沙丁鱼顺利地活着抵达了市场,这就是鲶鱼效应的由来。
 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日本,日本北海道盛产鳗鱼,烤鳗鱼饭是北海道著名的美味,不过鳗鱼十分脆弱,离开大海后,不出12小时就会死亡。但有一个老渔民总是可以捕捞到活蹦乱跳的鳗鱼,而活鳗鱼的**是死鳗鱼的一倍不止,这就让这位老渔民赚得盆满钵满。
  后来有人发现了老渔民的秘密,那就是在整个鳗鱼的捕捞仓里扔几条狗鱼,狗鱼和鳗鱼势如水火,几条狗鱼在整仓鳗鱼的**下上蹿下跳,同时也激活了鳗鱼本来的活力。日本人称之为“狗鱼效应”,其实和“鲶鱼效应”并无二致。
  从组织的角度来看,如果一个平衡态里突然多了“一条鲶鱼”或者“几条狗鱼”,那么其他人也会因为这股新生力量的注入而心生压力,这样反而激起了组织的活力,激发了员工做事的积极性。
  看到这里,你可能会问,那马蝇效应、鲶鱼效应或狗鱼效应又有什么异同呢?虽然最终都能产生激活潜能的效果,但是在我看来,鲶鱼效应或狗鱼效应都是马蝇效应的一个子集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
  前面我们说了,马蝇效应所产生的是一种动力,而动力可以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。
  内部动力主要是指一个人由内而外产生的一种原动力。比如生活黑客赛斯想要外包意志力;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无法接受平庸,进步得稍稍慢一点儿就会感到痛苦。还有很多***都是工作狂,他们内在的力量呼唤着他们做功,比如苹果公司CEO库克每天3点45分起床,4点半给员工发邮件,5点去健身房;前百度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陆奇起得更早,每天3点起床,然后跑步5公里,接着持续工作到晚上10点;而股神巴菲特尽管没听说他早起,但他是每天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的。
  而外部动力则是别人施加在自己身上的一种力量。比如完不成业绩就只能卷铺盖走人;公司实行271法则,前20%的人可以拿到大额年终奖,末尾的10%则一分钱都拿不到;等等。
  马蝇效应中的“马蝇”,可以是精神层面的一种执念,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。比如此生一定要出人头地,留下点儿什么东西;又或者希望“世界因我而不同”。同时,“马蝇”也可以是受到外部刺激而产生的行动变化。所以,马蝇效应产生的动力机制既涵盖了内部动力,也包括了组织和团队中的外部动力。而鲶鱼效应只是因为一条搅局的“鲶鱼”而带来扰动,虽然也能对原来的“沙丁鱼群”产生积极的影响,但它终归还是外部刺激带来的变化。
  因此,鲶鱼效应或狗鱼效应属于马蝇效应,马蝇效应包含了鲶鱼效应或狗鱼效应。
  【为自己构建“马蝇”】
  作为个人,我们要如何来构建自己的“马蝇”,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呢?这就要结合马蝇效应发挥效用的两大原因——趋利避害、明确目标来加以构建。
  第一,趋利避害。人都是有拖延情绪的,而且大多非常短视。就算我们当下决定周六一定要早起,去小区里做30分钟的晨跑,但真的到了周六早上7点,别说晨跑,就连准时起床都未必能做到,这该怎么办呢?
  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向生活黑客赛斯学习,但不是找人打自己耳光,而是找到一个值得信赖的伙伴,然后给对方发一个100元的微信红包,接着和对方说:“我周六早上8点以前,如果不把慢跑30分钟以上的跑步记录截图发给你,这100元你就别还我了。”当然,详细的数额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做调整,原则是让自己感到“疼痛”为宜。
  这个方法和我们在损失厌恶原理那一章里讲到的方法有点儿类似,其核心要义是把一只“马蝇”叮咬在自己身上,只有做到了特定行动,马蝇的叮咬才能解脱。
  第二,明确目标。一些长期的行动要比周末跑一次晨跑复杂得多,这时候就要给自己设定一个KPI或者OKR。
  KPI(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)通常是企业里衡量部门或个人绩效的一项指标。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也可以使用KPI这项指标把自己的行动量化,如果你再花点儿力气,把它们记录在一个Excel表格中,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了。
  比如,根据出版公司的要求,我撰写这本书稿的时间十分紧凑,而我又只有周末的时间可以用来写作。经过任务的拆解,我给自己设定的KPI为每个周末要完成1万字,即周六和周日分别完成5000字,再拆得细一点儿就是周六早上2000字、下午2000字、晚上1000字,周日也一样。
  但有时我还要陪伴家人,带儿子去图书馆看书,或者和爱人去逛超市,假如这段时间被占用了,那我就必须利用下一段时间把目标缺失的部分补回来,否则KPI未完成的紧迫感会让我芒刺在背、如坐针毡。
  你看,通过给自己设定KPI,是不是就仿佛在自己的精神上放了一只马蝇,持续地叮着自己,逼迫自己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呢?
  不过有时候,我们的目标可能只是一个方向,在这个方向上并没有非常具体的细节可以监控,这时又该怎么办?在这种只有方向、具体内容不明确的时候,另一只叫作OKR的马蝇就能帮上你的忙。
  OKR(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),中文翻译为目标与关键成果法,它是由英特尔创始人安迪·格鲁夫发明,在谷歌、脸书和领英被发扬光大的一套技术工具。OKR的具体实施方法并不复杂,你可以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以一个目标方向为指引,配以3—4个关键结果来帮助目标的实现。
  这样说可能有些抽象,让我们来举个例子。
  有些人在工作3—5年后进入了职业瓶颈期,发现自己的知识结构存在盲区或者本身的人脉不够宽广,因此就萌生了进一步深造、认识更多高知同学的念头,也就是**。不过,**仅仅是一个方向,许多有**念头的人总是嘴上说说、心里想想,但很难去践行。所以这个时候就可以使用OKR来把想法落地。
  【目标:今年完成**】
  KR1——关键结果1:报考一个**辅导班。
  KR2——关键结果2:每周保持出勤。
  KR3——关键结果3:和辅导班中的积极分子结成盟友,彼此激励。
  由于从来没有上过**辅导班,所以具体的情况并不明朗,所以第一个O也就只能先设定到这里了。而等到进了**辅导班,接触了更多的细节,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,就可以继续来定第二个O。
  【目标:考上211院校研究生】
  KR1——关键结果1:每周完成各科目1份真题考卷。
  KR2——关键结果2:每天完成背诵15个**英语单词。
  KR3——关键结果3:在模拟考试中进入前20%。
  等到全国联考越来越临近了,自己对自身的水平也有所了解了,就可以给自己制订KPI了,比如几门学科分别应该考到多少分,做题的策略以及考试中时间使用的策略,等等。
  无论你使用的是有明确细节指标的KPI,又或者是走一段规划一段的OKR,这两个工具都能帮助你构建起精神世界里的“马蝇”。让这只“马蝇”持续地给你动力,让你日拱一卒,持续做功吧!

好智学在线教育培训系统客服   客服